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20170122~0124大寒料峭雲海波動之北大武行2


在雲之上,你看不見世界,但卻彷彿看見全宇宙。

2017/01/22~24三天二夜北大武山(2/2)
D2 01/23()

0200 起床。在寒冷的凌晨起床真的蠻痛苦了,收完睡袋還要收帳棚,若不是教官準時地出現在帳外,我想就繼續賴床。原本表定時間為3點起床,前晚和阿杜聊過,他說不知道我們腳程如何,如果可以還是早點出發,摸早黑總比摸晚黑好,於是變成2點起床、2點半吃早餐(白粥、花生、牛蒡絲、肉鬆等)。將帳篷、睡袋交還給阿杜,並將不帶上山的裝備寄放在走廊給阿杜託管,採輕裝上下。
0330 出發。
0333 4K三岔路口,取左往三角點。在黑暗中行走,好處是看不到四周,所以只能默默專心地走路,但夜裡帶隊必須要收緊隊伍,因此經常需停留等待後面的隊友。過了岔路口後不久,幾乎都是之字型陡上,所以走沒多久,就熱到僅穿排汗衣爬山。

0403 4.5KH2286。落差大的岩石,有鐵踏條可走。


0424 5KH2402。解說樁30號:高山鴨腳木(路4980m)。
科名:五加科,學名:Schefflera taiwaniana。高山鴨腳木又名臺灣鴨腳木,特產於海拔2,000-25,00公尺山區的原生常綠小喬木。看看眼前這棵樹的葉片,是不是覺得很特別呢?如鴨腳般的掌狀葉,就像它的名片一樣,讓人容易辨認。翠綠光滑的葉片,可做為插花的素材;新鮮的葉片具有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同時也是高山地區的蜜源植物之一。型態上與江某相似,不同的是高山鴨腳木小葉4-5枚,稀至8枚,卵狀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尾狀,下表面灰白色;江某小葉6-9枚,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0444 解說樁31號:豐富的蕨類植物(路5320m
潮濕的環境,讓林下的地被植物茂密的生長,其中豐富的蕨類更一路伴隨著我們前進。台灣蕨類的種類多、密度高,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步道沿線常見的蕨類有觀音座蓮、紅柄鳳尾蕨、小膜蓋蕨、華中瘤足蕨、葆蕨、頂芽狗脊蕨、生根卷柏、裡白、石葦、瓦葦及伏石蕨等。而本處的優勢種類為台灣瘤足蕨。

0451 紅檜巨木。小休5分鐘,雖然天黑著,我們還是在這裡利用頭燈拍了張合照。
科名:柏科,學名: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說到紅檜, 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紅檜是台灣特有的植物,台灣五大針葉樹之一,木材品質極佳,適合做為高級家具材料使用, 是早期台灣重要的經濟樹種, 但今日已不再砍伐。主要分佈在海拔1,050-2,800公尺的地區,台灣許多的巨木及神木都是紅檜,眼前這棵紅檜巨木高約25公尺,胸圍有11.7公尺,推估樹齡約有1000年以上;矗立於此,見證了北大武山的古往今來。

0506 5.5KH2440。接下來是連續陡上坡,在夜裡不算難走。
0517 解說樁33號:紅檜及臺灣鐵杉混合林(路5690m
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盛行雲霧帶」?受到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的影響,台灣海拔1,500-2,500公尺的山區,容易聚集水氣,而產生雲海、大霧及雲瀑等景致,因而得其名。盛行雲霧帶中,氣候溫暖、濕氣重,植物多樣性高,其中紅檜及台灣鐵杉便是盛行雲霧帶中的指標樹種,而鐵杉林恰是盛行雲霧帶之上限。此處的海拔高度介於1,800-3,092公尺間,也形成了典型的紅檜與台灣鐵杉的混合林景觀。

0534 6KH2619。過了此處後,溪谷多,夜間行走時需要小心濕滑,尤其是穿著登山鞋。
0546 水源地,有個鍋子在接水。

0553 小營地,在一個上坡前的左側有一塊平坦的小營地,可容納一個四人帳,被箭竹包圍,因避風在此等候後面的隊友,不過也蠻多人把這裡當成廁所,小白花偏多。

0556 解說樁34號:射鹿溪發源地(路6250m
射鹿溪發源自北大武山西麓,由泰武鄉流經瑪家鄉,於好茶村與隘寮南溪匯流成隘寮溪, 再向西流經屏東平原入海。由於射鹿溪海拔落差大,因此溪流沿線產生了許多瀑布,是屏東地區著名的觀瀑景點。此處已接近北大武山步道的最後水源地,也就是射鹿溪的發源地,而檜谷山莊後方的溪流與水源,便是由此匯集而下所形成的。
0557 最後水源地,在一片裸岩上放了一個方形鐵桶在接水,需走過濕滑的岩壁,夜間行走仍須注意。

0615 6.5KH2726。之後路線轉而開始上稜,也開始出現一些倒木。

0624 跨倒木,天微亮,已經可以看見四周姿態優美的鐵杉林。解說樁35號:倒木的功能(路6700m

在森林之中我們時常會見到倒木的情況,但看似沒有生命的樹,卻蘊含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喔!例如,倒木接觸地面後腐朽,可提供許多昆蟲棲息的環境;利用倒木而生長出來的蕈類,會感染植物的根而形成菌根,可促進植物的生長。腐木慢慢分解,會釋出豐富的營養,提供森林植物生長所需。許多脊椎與軟體動物也會仰賴腐木所提供的食物,並以其為家,因此倒木是維繫生態系平衡發展的重要角色。

解說樁36號:台灣鐵杉(路6685m
科名:松科,學名:Tsuga chinensis。台灣鐵杉的樹高可達30公尺以上,成林矗立,有如巨人般,守護著北大武山的過去與未來,主要分佈於海拔2,000-3,000公尺的山區,冠層常枝椏怒張,形成優美的傘形樹冠,壯碩的樹形,柔美的針葉,與其他針葉樹頗不一樣。北大武山的台灣鐵杉純林是台灣最大的鐵杉原始純林。北大武山是台灣鐵杉分布的最南界,在植物地理學上有極特殊的意義。

0638 跨倒木。倒木雖大,上有刻痕,通過不難。



0642 7KH2802。仍是陡上拉繩裸岩路段。

0659 拉繩攀峭壁,現在已經架有鐵踏條,順順踩著就很容易通過,之前有青苔、腳點又小,通過這裡都要花費不少時間,現在安全多了,但是隱隱也覺得少了點自然或挑戰吧!


0715 路程指示路樁,距檜谷山莊3.5K,登山口7.5K,往左距大武遺址0.5K,距三角點1.5K。在木樁上釘了藍天隊的標示牌,往右為南大武山、巴森宇山,在箭竹林中有一明顯路徑。取左往三角點方向。上稜風大,寒意逼人,可以感受山嵐快速地翻山而過,突然陽光照亮鐵杉,引起大家一陣驚呼。上稜後,仍是上上下下,兩旁是鐵杉與箭竹,風寒效應明顯。

0734 解說樁38號:玉山杜鵑。(路7420m
科名:杜鵑花科,學名: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台灣的杜鵑家族中,就屬玉山杜鵑的海拔分佈最高,可達3,900公尺,在台灣許多高山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有台灣高山花魁的美名,又名森氏杜鵑、紅星杜鵑,是台灣特有種。每年4-6月為花期,花色由粉白到淡紅,由於生長環境與紅毛杜鵑相仿,因此也是每年高山花季的主角。與紅毛杜鵑不同者為花較大,葉也較大,且革質;而紅毛杜鵑葉子則是紙質。
很美的雲瀑,但是超冷的
0746 拉繩橫渡峭壁。這邊較乾燥,腳點較大,雖然沒有架設鐵踏條,但是可拉繩通過,並不困難。

0749 7.5KH2962。接下來是一連串攀繩走壁踩樹根。

0801 解說樁37號:紅毛杜鵑(路7700m)。之後走在瘦稜上,可見遠方山頭雲瀑,但風大超冷,得找避風處等後方隊友。
科名:杜鵑花科,學名:Rhododendron rubropilosum。北大武山的杜鵑花季,是每年的一大盛事,常吸引登山客上山賞花。眼前的杜鵑種類為紅毛杜鵑,是台灣特有種,主要生長在海拔2,000-3,400公尺的山區,最大的特徵就是長滿了紅褐色的短毛。花色有許多的變化,淡紅、粉紅、紫紅都有,並帶有粉紅色的斑點;每年3-6月是花期,但越往高山地區開花的時間越晚。


0815 解說樁39號:台灣馬醉木。(路7740m
科名:杜鵑花科,學名:Pieris taiwanensis。見到這有趣的名字,可知道它的由來?顧名思義,因為馬醉木的莖葉及果實都有毒性,馬吃了會有麻醉或昏迷的情況,因此有了這樣的名稱。馬醉木主要生長在海拔2,000-3,300公尺的森林,是台灣的特有種,也是高山地區常見的常綠灌木;每年春秋二季開白色壺狀花,總狀花序下垂在枝間,相當小巧可愛。


0825 解說樁41號:玉山箭竹(路7970m
科名:禾本科,學名:Arundinaria niitakayamensis。在台灣鐵杉林下,還有另一種生命力強韌的優勢植物生長著,那就是玉山箭竹。玉山箭竹林,是台灣常見的高山景觀,其與冷杉的組合具有全球獨特性,但本區因海拔高度不夠,未見冷杉,反而玉山箭竹臣服於鐵杉林下。玉山箭竹四季會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夏季淡綠柔和,秋冬黃褐蕭瑟。主要生長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地森林中,是台灣的特有種;不同的氣候與土壤條件,生長高度會有所差異,最高甚至可達4公尺,最矮者常在稜線上,往往貼近地面。

0827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休息25分鐘。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徵召許多台灣同胞前往南洋作戰,其中由原住民所組成的高砂義勇軍最為驍勇善戰,忍耐瘴癘與飢渴的能力也最強,在戰場上奮勇作戰、死傷慘重。昭和19年(1944),日本政府為了紀念這些義勇軍成員,特別在此處立碑以紀念他們英勇的事蹟。今日碑身已倒,但基座上的碑文仍紀錄著這段血淚歷史。


0852 大武祠,H3010。從大武祠往三角點方向,原則是二下二上抵達,路程大多為樹根、箭竹、岩壁路,其中又以最後一段上三角點的上坡路特別陡峭。由於霧雨滴滴答答,雖然不穿雨衣還不會濕,但路徑泥濘,要格外小心腳步,加上稜線寒風刺骨,總覺得怎麼都走不完,隊友都覺得好像被我騙上山(哈!爬山好像常有這種感覺),是趟考驗意志力的路程。
大武祠是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遺址,目前僅遺留下鳥居、參道及水泥神龕等結構,依稀可見當時神社的規模;穿越了鳥居,就代表了進入當時神社的範圍。大武祠於昭和6年(19311224日鎮座,每年的1028日是例祭日。相傳,當時日人預計將神社興建於北大武山頂,受到當地視北大武山為聖山的排灣族人強烈反對,但日人執意興建,卻屢次遭受雷擊,最後才將神社遷往現址。(目前鳥居已經傾毀,倒放在兩側,常變成山友休息歇腳的座椅,古蹟文物毀損至此,也令人感嘆欷噓)

其他補充資料:
  日治時期於今台東縣金峰鄉及屏東縣泰武鄉兩縣交界的北大武山 高度2940公尺處建有大武山祠(根據由社團法人臺灣山岳會於昭和17(1942)6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四卷六號》 記載,大武山祠於昭和17(1942)423日鎮座,至於祭神則有多種記載,昭和16(1941)1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三卷第二期》提到大武山祠將合祀台灣神社、潮州神社之祭神,並加祀大山祇命(又稱大山積神、和多志大神,同時為山及海的守護神),不過昭和17(1942)6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四卷六號》以及昭和18(1943)12月出版的《臺灣山岳 第13號》均只提到合祀台灣神社及東港神社之祭神,若以鎮座完成後的記載為準,則祭神應該為天照大神(從東港神社勸請而來的,而此時台灣神社尚未增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但並無大山祇命,而今北大武山 上仍有部份大武山祠之遺蹟。
  昭和18(1943)12月出版的《臺灣山岳 第13號》所記載的「大武山祠來由碑」之碑文內容(取自於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此碑現已不存在,但依據文字記載,可得知大武山祠是做為皇紀二千六百年之記念事業並加強高砂族之敬神崇祖觀念而建的(由高雄州主辦,臺灣山岳會協助),並非是坊間所謂的是為祭祀高砂義勇軍的亡魂而建的,後者之說法顯然是受到北大武山 上設有大武山忠靈塔(又名高砂義勇隊顯彰碑)的影響



資料來源:大武山祠&大武山忠靈塔http://blog.xuite.net/richard.tw/twblog/108266400

解說樁43號:高山開花地被。(路8000m
北大武山森林下孕育著許多豐富的生態資源,值得我們彎下腰細細的欣賞。這些高山森林中的地被,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四季交疊綻放花朵,爭奇鬥豔,讓北大武山處處有驚喜!此處常見的開花地被有秋海棠、阿里山根節蘭、巨葉花遠志、紫花鳳仙花、台灣百合、深山野牡丹、小金石榴、台灣石吊蘭、蜘蛛抱蛋、台灣一葉蘭等。
解說樁44號:臺灣刺柏。(路8000m
科名:柏科,學名:Juniperus formosana。穿越中海拔的森林,逐漸變成了針葉樹的天下,北大武山除了紅檜及鐵杉為主要的針葉樹外,最高處就屬台灣刺柏最為常見。主要生長在海拔2,400-3,400公尺的山區,本區遍佈於稜線上。刺柏葉片先端尖如刺,恰如其名,常讓登山客敬而遠之。過去原住民常用它的木材作為擔負重物之用;由於帶有芳香味,過去也用來作為雕刻材料或提煉精油之用。


0926 8.5KH3010。過了此鞍部後,就是一路陡上北大武山.

1000 9.0K,北大武山,一等三角點,百岳No.92H3092。是中央山脈南端最後一座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同為台灣五嶽,是魯凱族和排灣族的聖山,認為祖靈群聚在大武山上,族人生命的起源、靈魂最後的歸所,終將回返到大武山頭。
解說樁46號(路9000m):眺望屏東平原及臺灣海峽。
解說樁47號(路9000m):眺望台東平原及太平洋。
          大家在此拍團體照,有兩根9K的路標樁,三角點旁還立了一個超大的名牌,應該是了方便山友拍照,不過我覺得牌子實在有點誇張的大。

◎補充資料
  我們(排灣族人)不能到此聖山打獵,也不能吶喊。一直到現在我們也不會砍樹或打獵,打獵一定要有約束,不是隨便亂打,打獵必須要有季節及隻數限制。我們也不會在此燒山;傳說中,這座山一定不能亂燒;尤其保護溪流邊的枯枝落葉,因為,當我們來到溪流邊休息時,老祖先也一直交代我們:屬於溪邊的落葉不能清除,因為葉子可以生蟲,蟲掉下去水中可以提供魚吃,且流到平原、流到大海養育魚類,這樣山下的人就有魚可以吃、有魚可以釣。
  目前這一條上山頂的路是昔日女生走的路(族中人士往台東的路),平時不能到此除非必要經此時,頭也不能抬起必須低頭經過,以表示敬意。男生走的路是熊的路,是屬於山腰型的路,沿山腰通過。起點由舊平和上切,通過大武山區。
資料來源:大武山的故事http://www.tawum3090.org.tw/discovery/p01_05.asp 

1025 返程。
1123 大武祠休息午餐。走回此處,基本上可以用飢寒交迫來形容了,雖然一路也有休息吃行動糧,但低溫又勞動,體力耗損的快,即便在大武祠吃了麵包、泡了熱可可,但看來吃泡麵才是王道,才能更有飽足感。
1200 出發返程。

1222 7.5KH2962
1226 拉繩橫渡峭壁。

1235 路程指示牌,取右下稜。

1244   拉繩攀峭壁,已架有鐵踏條.

1256 7KH2802

1258 跨倒木。

1307 6.5KH2726

1315 最後水源地。

1331 6KH2619

1350 5.5KH2440

1353 紅檜巨木。此處遇見之前超過我們的彰師大登山社四位隊員,本隊剛好有隊員過去也是白沙登山社,因此與學弟們認親聊天、留下聯絡方式。

1413 5KH2402

1427 4.5KH2286。碎石下坡路走到最後,總覺得最後這五百根本就是騙人的遙遠,一直走不到山屋的感覺,而原來早上走的路如此之陡,難怪會一直熱起來。

1444 4K三岔路口。

1502 檜谷山莊。回到山莊後,整理背包床位,有些隊友想睡覺休息,我則和教官先去探檜谷秘境。
1512 出發檜谷瀑布秘境,約5分鐘路程。往廁所右邊小路前進,會到已不利用的營地,順著路徑切下溪谷,旁邊有架繩可拉,至河床後有疊石,再往右手邊去,即可看到小瀑布及清澈的潭水,雖然規模、水量都不是很大,但小巧清澈,是一般住宿檜谷山莊卻未必會來的秘境。

1527 檜谷山莊。
1543 出發喜多麗斷崖。
1553 喜多麗斷崖曬太陽。由於今天稜線風寒,下至檜谷天氣大好,我妹說要去喜多麗曬太陽,也就這麼幸運地看見了午後波動洶湧的雲海、雲瀑,以及美麗燦爛的夕陽,不過也擔心著五點開飯的事,自己當領隊卻翹飯,打電話給隊友,訊號也不通,只能偷偷希望阿杜會留飯菜。這麼美麗的景致沒想到人不多,一開始是我們三人獨享,後來來了一對夫妻,再後來人才漸漸多了起來,但也不過十來個人,享受這樣的美景與寧靜,手上的相機沒停過。


1755 返回檜谷山莊晚餐(三樣青菜、蝦子、豬腳、味增湯)。其他隊友都已經用餐完畢,所以我吃完沒多久就開始晚上宵夜場。
2020 就寢。這晚住山屋,卻意外地睡不太著,對面的森小隊伍一早三點多就開始準備出發,鬧烘烘了一個小時,直到他們出發了,我才又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D3 01/24()

0600 起床。原計畫是5點起床,但是最後一天完全沒有時間壓力,所以昨晚就改成6點起床,可以悠悠哉哉多睡一會,也不用摸黑下山。
0630 早餐:超好吃的海鮮粥。這天的早餐是人人稱讚,竟然有蚵仔、花枝,加上一些火鍋料、滿滿的高麗菜,湯頭非常濃郁,大家都至少吃了兩碗以上。
0730 出發檜谷瀑布小秘境。

0743 檜谷山莊出發下山。



0752 喜多麗斷崖。拍照8分鐘。這裡實屬於「困難地形」,難以通過,每每都被美景留下,不忍放下相機,這一早喜多麗斷崖又是不同的景致,前兩天翻騰厚實的雲海不見了,清澈地可以看見下方的溪谷,遠方的溪谷則如薄幕輕拂般讓山稜層疊,美不勝收。而我終於在很短暫的時間裡收到4G訊號,於是趕緊上傳張美景照。後來一路上,慢慢地享受美景與陽光下山,有時就會聽到Line傳來的叮咚聲,告訴我這裡有訊號喔!
喜多利斷崖往北望
0818 3.5KH1955

0835 3KH1879

0850 2.5K木椅休息區

0907 西大武山登山口,H1746

0909 2KH1742
0915 1.75K

0923 1.5KH1618。一路上可以看見山嵐漸起,慢慢上升凝結成午後美麗的雲海.

0939 1KH1533

0955 0.5KH1602

1019 舊登山口,H1547。出了柵欄後,檢查哨會登記名字,以核對上山的名單,此時不需要再驗證件。在此休息20分鐘,大家把山上沒吃完的行動糧,再拿出來分享。新登山口沒有廁所,所以也要在此處上廁所,不然車程也不短。

1107 日湯真山登山口,H1440。過了不久後,又再次遇見白沙登山社的同學,他們問起本隊的學姊,想要跟學姊打招呼,於是教官留下拍照,見證歷史一刻的列隊歡迎,就在我們走過約2分鐘後就聽到上方傳來學姊好的招呼聲。

1128 右側為第一新登山口岔路,不取,直行下山。
1137 第二新登山口,H1160
1200 開車下山。
1220 大武山之門。

1320 海鴻飯店。

1550 回到台南。